Tuesday, November 02, 2004

陶傑談通識教育

節錄自陶傑:《當玉皇大帝和如來佛祖是好朋友》

......通識教育不止有賴於智慧的教師如何誘導學生走進趣味萬的人生宇宙,還取決於學生 對天地萬物的無窮好奇心,取決於他每事發問的想像力和勇氣,然後還要求老師懂得如何回答。許多問題不一定有所謂「標準答案」,師生大可以發表各自的見解。

......老師的解釋未必有理,學生的詰難也未必無因,兩千多年前,希臘的蘇格拉底和中國的孔子,都在神秘的星空下和荒茫的原野間與弟子思辯而對答。在對話之間,東西方的哲人建立了邏輯思考,探索了倫理的底蘊,知識無涯,想像無限,通識教育只需求言論和思想自由,哪有甚麼課程?

......如果「獨立思考」是「在基本法原則下」的獨立思考,「批判精神」是「以一國兩制愛國愛港為大前提」的批判精神,則教育不必再改革,通識教育也不必列為中學會考課程。推行通識教育,必須有活躍自由的氣氛,不能有任何禁區和禁忌。中學生的好奇心不能設限,不可以「未知生、焉知死」的儒家教條規限一個中學生對靈魂和星相的課餘志趣,也不能以「教天理、滅人慾」的戒律禁止對性慾和娼妓的討論。最重要的是整個社會有以閱讀為樂趣的風氣,讀書不是一種身份的包裝,不是「老餅」的行為,思辯和討論也可以觸及台灣應不應該獨立之類的話題,而且只要有歷史和文化的理據,也不必有設定的答案。這些氣候生態,在今天的特區,顯然並不完備。

......在特區的許多年,閒來在中外文書店閒逛,從來沒有碰見過一個特區政府的高官或立法會議員,反而以前偶而在馬會的包廂走廊,高官和議員無所不在,而且還相當專注 於手上的馬經。也許是生不逢臣,機不逢遇,但特區七年「港人治港」的敗局,除了中國帝皇傳統的文化基因缺憾,治港的港人不喜讀書,是不容否認的一大因由。在一片混凝土上如何能種植花草?改革教育,政府的勇氣可嘉,但在中產階級拚命把子女送洋留學的家長不一定明白何謂通識教育,他們只懼怕太多崇尚空言的「改革」,他們或許都是醫生律師,也是馬會會員,在包廂走廊之間有許多紅酒和馬主的知己,但在心底,他們一定都希望,子女長大後不必像他們一樣成為特區的精英階層,只求他們在清晨倫敦的街頭書店度過一個時差疲閒的上午,做一個踏實的世界公民。

4 Comments:

At 6:43 am, Blogger Unknown said...

香港的強處,是處處講求效率;她的弱點,是處處只講求效率。
過分地目標清晰、容不下討論空間、事事利益為重……
這種文化藉著有權有勢的agents,例如阿爸阿媽、考試制度、學費借貸……無孔不入。

大概,如果沒有一連串扭轉這種文化的配套,通識教育又只會淪為另一課「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At 4:24 a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Dorothy,

很開心知到你有網上日記,可以知道你的近況。你既網名好有 Philo feel,好有型唷!果然係宗哲系的高材生。

自今年4月我都「尋迷」了寫網上日記。目的是為了比團友睇,算是網上牧養吧。有興趣你可以去看看吧。不過xanga好少器的,唔reg就唔可以add comment。

http://www.xanga.com/private/home.aspx?user=waisum
http://hk.geocities.com/sayjf2001/

慧心

 
At 5:56 pm, Blogger Unknown said...

因為中文大學對通識有相當重視,我算是受惠於這份重視的其中一人。在中大,我們常說的一句是:「通識通識,統統唔識」,這有部分是事實,但容許我這樣說,到底係識定係唔識,很大程度取決於老師的創意和聯想能力,而且包括他們有多少空間和心機。

一科通識,教得好便是寶石,教得差便是碎石,如果考核的制度不變,教學法不變,再好的科目都會被壓力碎石,至終自證為「冇料到」的科目。

查實如果教得好,歷史科都可以教出通識的味道,經濟、科學都可以教出通識的視野。因為每一種學科都與人有關,都可以有人文學科的關懷,是否要建立一個獨立的科目,孰優孰劣都係見仁見智。

Pakkin@Blog   http://pakkin.blogspot.com/

 
At 3:53 pm, Anonymous Anonymous said...

香港政府想法太天真,以為起歴史博物館港人就懂歷史,起西九港人就有文化,辦通識課程港人就懂通識。唉!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