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09, 2005

中國體制下的國際身分

連日來聽了很多電台的時事節目,為的是追收香港有關董特首辭職的消息,好想知道香港政局的變化。有時聽到一些phone-in 的言論,令我心裡慨嘆的,不是誰來當特首,反而是香港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大眾往往跟隨傳媒的耳目,大氣電波說這樣,我們就想這樣。(這個遠在倫敦的我,何嘗不是透過傳媒來窺看香港的政局變動嗎?)

聽到有些人說,曾蔭權好呀,回復港英式統治,但他却不想這對民主進程的影響;又聽到有人說,董建華下台好呀,終於被我們趕走了,但卻不想,是真的因為民主訴求的聲音被聽到嗎?

是香港人拱出雙手、自願交還特區港人治港的權利?還是國家妄顧港人意願,堅決行使一國一制的治權?

到底一個政治領袖應該具備些什麼?我們常常要求要有一個怎樣的特首,但有多少時候,我們思想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一個市民?我們想有一個甚麼質素的城市?我們民眾的質素又怎樣?

現實來說,我深深體會香港是「中國領土一部份」的不爭事實。特區與否,香港身分無可避免是中國政治體制的一員。香港人還可努力的,就是堅持鞏固我們香港特區的獨特身分──那是什麼呢?我相信,最起碼是我們對法治精神的尊重,是我們百多年來所具的「西方文明」視野,身處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國際身分。

過去多年參與有關國際華人青年領袖培訓,如今對這個處於中國體制內的國際身分,有更多的思考。香港人可以做的不多,但至少,我相信「提昇公眾(特別年輕人)的議政能力」乃當前尤其重要的。社會越混亂,越是一個好的時機,提醒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這一代不是仰望國家英雄的年代,應是眾人從基層建設做起的年代。

也許我中學階段讀的是理科,從小沒有人教我如何看自己城市的經濟及民生政策,也不知道可以如何實際地明白/參與這「治理眾人之事」的工作。但在倫敦了解多了這裡的藝術政策,就更深體會關心政治,與關心日常生活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特別最近多看了英國城市復興(Urban Renaissance)倫敦城市發展 的政策,發現英國對公共空間、社會共融及道德觀念都有相當成熟的探討。

從現實生活舉例說說。一星期前,收到一封甘頓區議局寄來的信,說附近將會興建一個停車場及道路改動,向每家每戶聽取公眾諮詢。書函中亦附有平等機會的監察表格及提供索取多國語言簡介的路徑,以確保每個人參與的機會均等。

每次收到/閱讀這些文件,實在覺得在這個制度較為健全的國家有完不了的學習。對於自己的國家,並不是想妄自菲薄;但對於人權的尊重和對社會整體的人文關懷,我真的認為,我們還有很多地方有待進步。

願以「孔子論學習」其中選句,共勉之: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3 Comments:

At 1:52 am, Blogger Unknown said...

我們剛剛開了一個新專欄,既是撥出一個空間,又是給青年人練筆,學習議事。

也許觀點仍需琢磨,不過不要緊,起步而已。剛開始了兩期,放了上網,可以看看:

假若相信自由經濟只是自作多情
假如沒有特首的施政報告

::Pakkin::
Visit Pakkin's Site
Visit Pakkin@Blog

 
At 11:35 am, Blogger Dot said...

我也只是在我這個小園地練筆罷了.他們很不錯呢.

對我來說, 香港經常論的政也流於高大空,談偉大架構,卻不細想其中的素質.例如:談民主自由--但怎樣的生活才能給孩童至老人生活上的民主和自由呢.怎樣才能建造一個有生活質素的城市呢?

我真的認為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做好自己那一部份.我的小女子眼光,只會想生活的細節,但我覺得這便是我對社會可以做的那部份.

 
At 11:14 am, Blogger Dot said...

我指的, 正是那代表著七百萬香港人的「小攝」香港人, 還有在立法局那小小攝香港人...
我們這一大攝香港人, 還可以選擇嗎?

 

Post a Comment

<< Home